总结
隔壁的2026夏令营/推免交流帖已经成为电院交流帖了,所以我打算新开个楼来分享一下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希望老东西们也能给小朋友们撑撑伞。考虑到我想说的东西不仅限于推免这块,而且小朋友现在也不至于就想着推免怎么搞,题目还是叫做
写在前面
lz刚刚结束清华的预推免,突然空出了很多时间。复习的时候总归会回忆一些往事,然后就会有写东西的冲动。加上lz一直有在毕业前写一篇总结的计划,于是这篇经验帖应运而生。(其实很早就写完了,但是忙着打粥洲)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在谈到本科教育和保研经历的时候,不会涉及到具体的同学,不过应该能大概透露一下今年的去向:物院和致远都有去清北的同学,致远去清北的大于等于一手之数,物院应该也差不多(这应该是能说的?)。
今年是清华夏令营不发offer的第一年(影响比想象中的大,难道传说的鸽子链真的存在?),所以这篇帖子后面关于保研部分仅供参考,也会谈谈这次改革的具体影响。
写之前我本来只打算介绍一下保研的一些趣事,但写着写着就涉及到了物院和致远物理、新生必备的几个网站、以及大家一直都在争(水)论(楼)的致远物理要不要进的问题。严肃叠甲:错漏在所难免,欢迎大家补充。
在部分涉及主观意见的部分,我不会介绍太多,尤其是会影响个人选择的部分,以避免形成路径依赖(交大:责任自负)。总而言之,经验帖永远只能当作参考。这里我一定要引用这句话:
[quote=”目标是成为一只强大的伊布!布咿!, post:19, topic:293634, full:true, username:erika”]
学会利用前人经验≠把前人经验贴当保姆指南,我能把硅胶每个学院都写一篇缺点集合,你就打算退学了么?
学会过滤无效信息也是搜集信息的一部分
[/quote]
【我是谁】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物理是一个小圈子,这意味着大家进入这个圈子的初心方差会很大,甚至因为圈子太小没有信息渠道,少部分同学进来前完全就是被错误的信息裹挟的。
首先破除的第一点刻板印象是:
- 物理专业是万金油,转其他专业都更加轻松。
老一辈的观点了,这么说也并不是毫无道理。暑研的时候跟房东阿姨聊过(她是78年的大学生,山大毕业去美国留学,回来任教),那个时候的物理非常热门,或许也是因为人多+热门,产生了大量物理转其他行业的案例。这一点在专业细分的现代大概率是行不通,虽然可以说物理转其他确实更容易,但转专业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你真的能指望靠“学习能力”和“数理基础”弥补别人大学四年的努力吗?
- 我为什么转其他专业,那是因为物理没有饭吃。
这点还真是,但只是赚不到大钱,养活自己还是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培养的物理专业的学生太多了,而国内并没有这么多的科研岗位。岗位/总人数,这个分数大概是1/10左右,甚至可能更低。在第三点中我引用的一段话提到了这个数字。一般来说,物理博士(偏计算,或至少涉及数据处理的工作)毕业后不走教职,也能进企业打工。目前来看名牌大学+物理博士的title还有一定价值。
- 我选择物理,真的是因为我喜欢物理。
我真的见过非常喜欢物理的人,但这种人绝对不是多数。喜欢高中物理不一定喜欢大学物理,更不一定喜欢科研中的物理。真要选择物理的话,我更推荐以下话术来说服自己:
- 我真的有本能的对物理问题的建模与解决有着难以想象的热爱,并且确认过我学的物理是我了解的,而不是我臆想的,或是从高中物理推断出的。
- 我有着一定的经历优势(沉没成本),比如物理竞赛,短暂的物理领域科研经历等;
- 我虽然对物理无感,但她是我摆脱现有天坑的更好选择;
[quote=”吸溜喵喵, post:2, topic:386413, full:true, username:城南花已开”]
不要去物理
不要去物理不要去物理
好吧,至少可能比环院好
[/quote] - 我有相关的人脉,比如我的父母是物理教师或是大学教授,在科研(经验)这块我有优质且直接的帮助乃至指导。
以上四点(或者更多),我推荐至少满足两点。学物理(尤指物理科研)要坚持下去对心态是一种挑战,需要有十分坚定的理由支撑你:
[quote=”吸溜喵喵, post:39, topic:404884, username:城南花已开”]
援引我师兄的一句话,想在科研路上卷出名堂的都是狠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年级第一的他(清华师兄)读了博之后卷不动了,而真想要登堂入室,还得卷过博士后、教职、帽子,尚且不提其他困难
他还做了个统计,我们组毕业的博士只有1/10继续做博后找教职。甚至于我们导师也不一定有理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教职可能只是一份没那么大众的工作,最终服务的还是面包
相比于理想,把科研看作职业,而不要认为科研比其他职业高贵或热血什么,可能更是理智的做法
[/quote]
我的这位清华的师兄,他满足第二点和第四点。
【我在哪】上交的物理咋样?
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专业并不差,至少可以排全国第六(前五清北科南旦,据我所知第五轮学科排名差一点评上了A+,最后被旦挤下来了)。
对比其他物理学院,交大物理的底子并不深厚,但得益于这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绑上李所的话确实不赖。个中原因我不了解也不解释。总的来说,对比其他学校的物理学院,交大的激光、粒子、天文、凝聚态实验都十分出众。有异于一众“凝聚态实验系”(甚至因为过于实验,面我的老师全部问的是实验的问题,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凝聚态理论的老师几乎都没去面试),交大的物理系的确做到了百花齐放,无愧于“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名头。在优势方面也能开出对应的高级课程,比如量子光学、粒子实验方法、宇宙学导论、相对论、量子场论等等。而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天文这个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专业在官网有简要的介绍。物院的物理据我所知有3大班型:
[quote=”吸溜喵喵, post:23, topic:383227, username:城南花已开”]
- 理科实验班(数学物理大类,大一上分流,70%高考成绩占比):我是从理科实验班转去致远的,有点发言权。由于我们当时数学的分流线比物理高(我估计是常态),导致分到物理的有部分同学想着转数学,另一部分想着转计算机微电子blabla,真正学物理的人很少。不过另一方面也说明压力很小。
- 强基计划:和理科实验班是平行的(至少评奖学金名额是平行的)有很多金银牌大佬,压力可能不太小,但我确实不了解
- 从理科实验班和强基班会选拔一部分人读李政道班。我记得是大一上很早选拔,应该没有进出机制。李班和致远一起上课,在我看来李班的部分同学对物理的兴趣是很浓的。
- 致远理论上也是物院的班,挂在物院名下,但实际上教务不是一批人。致远在入学(8月份)大一下和大二下(但大二转致远有点抽象了)有三次选拔,第一次看高考成绩和竞赛成绩,第二次看绩点。
[/quote]
上面我这个回答还挺详细,不过我还是想吐槽理科试验班,总感觉有点左右脑互博。强基听说每年去电院还挺多。致远这几年质量已经下滑到渐近线了,应该只剩下上升空间了。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致远物理怎么样(不止5个学弟学妹来问过我这个问题),所以下面专门开个小节讲讲我的看法(当然不是因为我对物院不了解)。
致远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谈到致远物理,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致远的课上的很难,大家的GPA不怎么好看。我先来严肃辟谣:这点是真的。但相对物院较难本是应有之义,即便是拿致远物理的课程去对比其他学校的物理课程,我也感觉是有所不足的。
[quote=”吸溜喵喵, post:60, topic:386413, full:true, username:城南花已开”]
我来辟谣一下,致远物理热统不讲重整化,不讲非平衡,不讲临界,不讲涨落和关联 :tieba_hehe:
如果我没记错,物院也差不多,热统讲的很简单。你交物理的讲课深度还是比不上老牌物理强校的 :sob:
[/quote]
我夸赞课程的深度绝对不是因为“物理系的学生就应该学难的”,这点从我前面的态度也能看出来。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首先不一定关系到你的分数,其次学到真东西对后面的面试总归有点帮助(尤其是今年面试突然变难的情况下)。举个例子,物院的固体物理用我同学的话来说不如lwd开的凝聚态的1/10,而如果用物院的固体物理去面清华,可能真就被“德哈夫效应”问倒了。(我被面到了这题,虽然我连固体物理都没修)
但的确存在的问题是,一大堆人在一个新的班里面,总会有高分低分的差别。致远设置低保奖学金和保研名额全覆盖(工科是在原有学院的基础上额外可以申请前50%的致远名额)可能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点,但这几年的作用好像没那么明显了。总之对于水源上有关致远GPA方面的讨论,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注意是否存在“幸存者偏差”。
虽说课程是非常值得吐槽的,但是说归说,交大的本科教育应该是没啥问题。今年清华物院有笔试,据我所知交大物理的几个同学(物院和致远的)都考得不赖,前1/3甚至前3都是有的。
致远的title还算有点价值,这或许可以无视一定的绩点硬伤。有一个致远同学好像绩点排名一般最后去了很好的组(这对于他这种本来意向出国的选手而且没有套磁是很难想象的!当然他本身科研经历够屌)。
除此之外,一些minor的好处比如宿舍、同学氛围(由于一般有竞赛经历,致远的同学可能看得更明(悲)白(观)一些,之前和李班上课,我有几个李班的朋友的氛围可能更好,不过之后是不是分开上课了)、交换机会,我觉得要么是主观问题要么本身是否值得讨论\是否真实就是存疑的。
隐藏的人脉:虽然你可能比较谦虚,觉得自己没那么厉害,但是致远此前出过很多大佬,他们有的已经当导师了,有的刚刚毕业进组。我必须得承认,如果你套磁的导师刚好有一个你的直系师兄,那么他对你(或者说这个学院)的第一印象好得多。拔尖学院(致远、匡院和中科大的啥院)的这个效应可能会更大些。这点不仅是亲身经历(比如AB他们都有至少一个直系学长),同时在网上的博客(南大的飞跃手册,我没记错的话)中也有所提及。同样的道理,出国的选手在这一点上一般有先天的劣势(相比国内),那么致远相对低的GPA的问题就会突显出来。
好处说完了,接下来说说坏处。
- 很难拿奖学金:大部分的奖学金要和全院竞争,总的来说难度很大,覆盖也偏少。不过大家都有5000的致远奖学金(虽然都管这个叫低保)。
- 每个学院都有倒数50%,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批同学放到物院大抵也有前30%的水准(还不算因为大概第一学年学积分爆炸导致后续丢失学习状态),尽管在保研方面有些资源偏向,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所不足。
【逃离新手村】对于新生的建议
编程
论文
参考的资料与网站
传承
选课社区
https://course.sjtu.plus/latest
我的个人笔记网站
https://xuxu20040407.github.io/
zlib(以及部分我的存货
尝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现在有哪些前沿的方向?
【我要去哪儿/转职点在哪】临近保研
保研的经验帖已经有很多了,这里结合我和朋友的保研经历进行特化。
确定自己的规划
基础学科大概是对保研直博有着很强路径依赖的学科。虽然在下面几节基本会围绕物理直博来说,不过总归不止有这条路。
物院有电子双学位,虽然我认识很多quit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物院有很多保研去电院的,听说是名额不够。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导师和院校?
我们在新手村聊到了尽量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到了决定自己去向的关键时刻,总不能在最终的诸多细分选择中还要亲身尝试。其实做调研是不错的方法,在一定的建议下,你可以尝试自行寻找相关的综述。一篇好的综述可以让你花一个下午就能大致了解细分领域的研究历史,再花几天就能对前沿方向有所了解。
当你确定你对这个细分领域有着较强的兴趣,就可以联系未来的导师进行套磁。虽说国内一般都是强com的,但早点联系甚至进组了解总归是好的(甚至你的导师有可能在招生委员会当面试官或仲裁评委)。一般建议选择一个冲的选择,一个保底的选择。没有保底对面试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也会提到)。
除了按照研究领域选择导师,导师本身的背景和院校在该领域的强弱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
笔试的复习
目前我知道存在笔试的有:
- 清华物理系统一笔试;
- 北大凝聚态方向。
对于清华物理系,一整个系考一张卷子,那么这份卷子就一定不会存在普物和四大力学之外的东西。对于北大这种有单独考试的,则会考比如固体物理的专业内容。
不同于平时的期末考试,清华的笔试由40单选构成,且一般不难(指的是去年很简单,今年有亿点难,平均下来就是一般不难)。由于知道你离学完这门课过了很久了,它一般不会考很细节的知识,且有的题目只需要知道大概思路、大概形式就能秒选答案,有的题甚至可以通过量纲分析(我遇到至少2道)。
面试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忌讳
面试有很大的学问,我也仅能提供一些参考。对于强无敌的同学来说,不需要任何方法也能通过(也有例外)。
以清华凝聚态面试为例。一般只需要复习四大力学,尤其是理论力学的拉哈二章、电动力学的麦方程组、热统的统计部分、量子力学的全部。为什么说一般呢,因为今年不知道为什么面的很难,而且面我的是凝聚态实验组,我复习的全都没问道。
今年清华面试一共20分钟,给三分钟介绍自己和科研经历。然后五个老师依次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真的卡住了,赶快说不会或者让老师提示,不然20分钟面完都卡一道题就完蛋了。最后得分是去最高最低然后平均,而老师的打分除了和你的整场表现,主要和他问的问题有关。
面试的时候有个忌讳/机会:你的科研经历最好不要写的太夸张,除非真的很熟悉以及发了成果。面试老师如果问到了,能答上来就是加分项,答不上来寄一半。
是否有保底对面试的心态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能进去跟面试老师说说笑笑出来,总是比一脸紧张进去要好得多。
本次夏令营改革带来的影响(推测)
我本来的推测是:由于顺序倒挂导致的可能的鸽子链的产生,以及最高层清北缺失了一半的名额,这意味着本校的夏令营竞争更加激烈。但经过一系列夏令营的缓冲(比如F同学本来想报清华,由于有了北大offer就去了北大),最后到清华预推免的压力应该不会很大。然而事实证明至少校方不这么觉得,笔试和面试的区分度都很大。
大家对取消夏令营的原因的推测一般是:缩短保研流程,力行经费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