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
电子的发现
1897年,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汤姆孙实验的成功归功于高真空的实现,从而可以观察到电子的持续偏转。通过测量偏转半径,可以估计电子的比荷比氢离子大千倍左右。
1910年,密里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
原子的结构
卢瑟福模型
知道了电子的存在后,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像葡萄干一样嵌在其中。这时候,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原子核,只知道有一种氢离子存在。
卢瑟福在1911年通过金箔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模型。这是因为按照汤姆孙模型,α粒子应该会被原子中的电子散射,但实验中发现大部分α粒子都能穿过金箔,只有少数被偏转。卢瑟福推测原子中有一个小而密集的正电荷区域,即原子核。
根据 有心力和散射问题 中的推导,卢瑟福散射实验中的偏转角度 $\theta$ 满足:
其中,粒子的能量为$E=\frac{1}{2}mv^2$,$b$为瞄准距离。记$a=\dfrac{1}{4\pi\epsilon_0}\dfrac{Z e^2}{E}$,方便之后的推导。
知道了瞄准距离和散射角度的关系,就可以推导卢瑟福公式。考虑只有一个原子核的情况,粒子的散射角度的概率分布为:
考虑金箔很薄,厚度为$t$,原子核的数目密度为$n$,概率近似满足线性叠加:
厚度和数密度都是可测物理量,所以其中只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的物理两位微分散射截面:
实验中,微分散射截面正比于散射粒子数$dN$,指出与原子核电荷$Z$的平方成正比、与入射粒子能量$E$成平方反比。这都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考虑原子核的电荷$Z$对实验效果的影响,金是最好的材料,同时延展性很好。
然而,卢瑟福公式不能解释以下现象:
- 小角误差:由于使用了线性叠加,忽略了多次散射的影响,以及电子对原子核电荷的屏蔽,小于45度的散射角度会有较大误差。
- 大角误差:在180度正负十分之一度内产生了明显的误差,可以用双原子散射模型来解释,这里不赘述。简单地说,还是由于多次散射的影响。
具体可见:T.E. Jackman et a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180° backscattering yield enhancement》
卢瑟福据此提出了“行星模型”,认为原子核是一个小而密集的正电荷区域,电子像行星一样围绕原子核运动。这个模型最大的问题是电子的轨道是不稳定且不确定的,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现象和原子的同一性。
玻尔模型
杨福家书上从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开始叙述玻尔采用量子化的依据。私以为这样理解更为方便:
- 黑体辐射提供了定性的量子化假设;
- 光电效应提供了定量的量子化假设。
正如玻尔所言:巴尔末公式是玻尔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
为了解决卢瑟福模型的困难,同时解释实验中的光谱,玻尔引入了三个假设:
- 轨道假设: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只有某些特定的轨道是允许的。在这些轨道上,电子不会辐射能量。
- 量子化假设:如何选择轨道假设中的允许轨道?玻尔假设电子的角动量是量子化的,满足:其中$n$为正整数,$\hbar$为约化普朗克常数。
- 跃迁假设:电子在允许的轨道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辐射能量,能量的变化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nu$为辐射频率。
实际上,从经典力学出发,稳定轨道的半径、速度、角动量是一一对应的,这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跃迁假设(下述1)或是量子化假设(下述2)。这里面有几条不同的思考路线:
- 基于对应原理,从实验光谱出发,得到量子化原理;
- 基于量子化假设,得到实验光谱值。
杨福家采用了第一种思路。这里展示第二种。
从经典力学出发,电子的能量为(以下均写为半径的函数):
电子的速度为:
电子的角动量为:
根据玻尔的量子化假设,
从而得到:
代入能量公式,得到玻尔能级公式:
考虑氢原子的里德堡方程:
进行一一对应($n_1=1,n_2\rightarrow\infty$):
解得里德堡常量:
也可以写为精细结构常数的形式:
其中,精细结构常数为$\alpha = \dfrac{e^2}{4\pi\epsilon_0 \hbar c}$。这表明里德堡常量正比于电离能。
这时候的里德堡常量不再是个经验常量,而是由基本物理常量决定的。经过约化质量修正,和实验符合很好。
玻尔模型的缺陷:
- 无法解释跃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跃迁;
- 没有解释定态条件的原因;
- 不能解释轨道角动量:$L = \sqrt{l(l+1)}\hbar$
第二个疑问或许可以用德布罗意波的驻波条件来勉强解释。总的来说,玻尔模型是一个半经典的模型,需要量子力学的介入才能完整解释。
除了光谱,另一个重要的实验是弗兰克-赫兹实验。该实验验证了原子能级的量子化,证明了玻尔模型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