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点火方案
激光聚变主要分为两个基本的物理过程:
- 燃料的压缩:从激光等离子体作用,到燃料的内爆加速和压缩,再到阻滞和约束;
- 燃料的加热:通过提高燃料温度,实现热斑点火和自持燃烧。
然而,加热所需的能量远远大于压缩的能量,这一方面是因为需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很低的激光耦合效率。
在$1keV\sim 5keV$这个阶段,聚变反应速率正比于温度的四次方,所以温度的提升的收益是很大的。当温度超过$5keV$,就可以实现自持燃烧。
中心点火方案
中心点火方案通过内爆压缩实现点火,面临以下两个内禀物理困难:
- 流体力学不稳定性:高密度的DT冰和低密度的DT气体;
- 驱动效率低:激光只有不到$1\%$用于加热热斑。
中心点火方案同时提高温度和密度,这导致聚变难以可控;如果分离压缩和加热过程,那么可以提高可控程度。
电子快点火方案
首先用纳秒激光进行压缩;然后利用皮秒激光进行加热。其困难在于:
- 高效产生快电子束;
- 使快电子束准直穿过低密度冕区,将能量局部沉积在高密度等离子体。
为了解决这两个困难,大家产生了两种方案:
方案 | 激光打洞 | 金锥导引 |
---|---|---|
优势 | 可以产生等离子体通道 | 激光与金锥底部作用产生高能快电子束 金锥缩短了快电子束传输距离,提高耦合效率 |
困难 | 皮秒激光难以产生高能量快电子束 | / |
快点火方案的优势:
- 相比于中心点火方案,快点火方案的内爆速度较小,流体不稳定性增长缓慢;
- 等密度模型,所需的激光能量较小,具有更高的靶增益和鲁棒性。
简单推导可知:
推导过程:计算电子加热的发散立体角
热斑对应的立体角:
所以耦合效率为:
快点火方案的内禀困难:
- 传统内爆压缩难以实现等密度分布;
- 快点火计数要求皮秒激光能量$\geq 50kJ$,但实际上难以获得$\geq 10kJ$的皮秒激光。
冲击点火方案
通过对激光脉冲进行时间整形以产生超强内聚冲击波。
优势:
- 冲击点火的激光前部是压缩激光,后部是点火激光,波形较简单;
- 采用较厚的燃料壳层,不稳定性降低;
- 更低的激光能量意味着更高的能量增益。
困难:
- 对激光强度在$10^{15}\sim 10^{16}W/cm^2$的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尚未全面理解;
- 对激光波形的形状和时间控制难以精确。
双锥对撞点火方案
四个物理过程:
- 近等熵压缩:
- 烧蚀冲击混合加速:
- 对撞预加热:
- 强磁场引导: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