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如下资料和网址: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记录其师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面对雅典陪审团时的自我辩护的著作。这篇文本通常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开场白:苏格拉底对陪审团发表开场白,说明他对控告者的指控感到困惑,并指出他们的指控中充满了谎言。(开头到第九页中间)

  2. 反驳旧的指控:苏格拉底回应了长期以来对他的不实指控,特别是喜剧诗人对他的讽刺,这些讽刺塑造了公众对他的看法。(第九页到第十四页)

  3. 自我辩护:苏格拉底详细地反驳了两项主要的指控:不敬神和腐蚀青年。他解释了自己的哲学实践,并声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城邦的利益。(第十四页到第二十三页)

  4. 定罪后的态度:在被判有罪后,苏格拉底发表了演讲,表明他对自己的态度和对判决的看法。(第二十四页到第二十六页)

  5. 定罪后的遗言: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向陪审团发表了最后的讲话,提出了他对惩罚的建议,并表达了对哲学和生活的看法。

  6. 结语:苏格拉底总结了自己的辩护,并预言了那些陷害他的人将会遭受更糟糕的命运。

这篇文本是研究苏格拉底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文献,它展示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和他对知识、道德和公民责任的理解。

主要人物和背景

《申辩篇》的背景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有三位雅典公民控诉哲学家苏格拉底不敬神,败坏青年,他们代表了雅典城邦中政治家、工艺者、学者、诗人和雄辩家的诉求。这三位控诉者分别是:

  • 安匿托士,一个富裕的雅典名流,憎恶社会中所谓“智者”。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表示安匿托士起诉他的原因是“为艺人和政客们报仇”。安匿托士也出现在柏拉图的另一部对话录《美诺篇》:当时苏格拉底和来访雅典的美诺谈论美德,安匿托士旁听了他们的对话。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不可教授的,他表示有些著名人物的儿子远不如他们的父亲优秀,并例举了伯里克利和修昔底德的例子。安匿托士因上述言论而受到了冒犯,临走时他向苏格拉底表示,总有一天苏格拉底需要为得罪城邦里的人付出代价。

  • 迈雷托士,他是唯一在苏格拉底辩护期间发言的控诉者,其控诉受安匿托士指派。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表示迈雷托士起诉他的原因是“为诗人们出气”。迈雷托士也出现在了对话录《游叙弗伦篇》。在辩词中,苏格拉底相容他为一个轻率无知,长着鹰钩鼻的年轻人。迈雷托士同意让苏格拉底考察自身,而后被其引向自相矛盾处境。因未注意到诉状中不敬神与腐败青年的逻辑意涵,迈雷托士对苏格拉底提出的不信神、另立新神的指控不攻自破。

  • 吕康,他代表了修辞家的利益。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表示吕康起诉他的原因是“为说客们抱不平”。他认为苏格拉底与杀害他儿子的亲斯巴达团体三十人僭主集团(公元前404年)相关,因此向其提起控诉。此外,吕康也作为一个喜剧角色出现在了阿里斯托芬的戏剧《马蜂》中。他在公元前411年雅典四百寡头倒台后的民主复兴中成为了成功的政治家。

    控诉

    苏格拉底在庭审中面临两项指控:不信雅典的神,引入新神;蛊惑青年,向其传授怀疑的理念。他在庭审时表示,这些罪名早已借流言与偏见的方式流传多年,这些言论可概括为“苏格拉底是无事忙的为非作恶的人,凡地下天上的一切无不钻研,能强词夺理,还把这些伎俩传授他人。”

苏格拉底还表示,人们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看到了一个符合上述罪行的苏格拉底形象,但这些描绘并非真实,因此施加于他身上的罪状也是莫须有的。庭审前数年,阿里斯托芬在其作品《云》中描绘苏格拉底为大话王、无神论者,并以诡辩冒充智慧。针对上述污蔑,苏格拉底反驳说自己不应被称作是诡辩哲学家,因为雅典人视诡辩家为智者,愿意支付高额学费学习这种技艺,但自己却是十足穷困,并对那些智慧一窍不通。

不敬神

在辩护时,苏格拉底首先表示自己并非智者。他说,激进热诚者海勒丰曾去求德尔斐神谕,问皮媞亚是否有人智慧高过苏格拉底,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得知这项神谕后,苏格拉底十分困惑,因为他认为神必不会说谎,但也深知自己并无智慧。因此,苏格拉底四处寻访,期望找到智慧高过自己的人,他拜访了那些以智慧著称者,包括政治家、诗人和手工艺人。苏格拉底试图检验这些人的智慧,发现尽管其中某些人有一技之长,却无人拥有智慧。然而,人们却视这些人为智者,包括他们自己也自认为是智者。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智慧的确要高过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解释说,雅典富裕青年整天无所事事,因此乐于跟随他,观察他考问城邦中所谓智者,并如是效仿。苏格拉底向考问的智者指出,他们以为自己显得有智慧,但其实并非如此。这些人因失了面子,不由开始记恨苏格拉底,并散布关于他的谣言:苏格拉底道德低劣,用诡辩术和无神论腐败青年。在辩护中,苏格拉底抱怨那些“被考问的人不恨他们(效仿苏格拉底四处盘问的雅典青年),却埋怨我。”

主要过程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的辩护

起诉状:“苏格拉底很不正经,整天忙忙碌碌,钻研天上地下的事情,把没理的说成有理的,并且教给别人。”这里面隐含了几个罪名:

  • 无神论者:古希腊将自然现象的解释求助于希腊诸神,而自然主义者寻求无神的解释。
  • 智者学派:智者学派掌握辩论之术,并认为没有真理。
  • 腐败青年
  • 收取费用:智者学派将辩论之术交给别人,并收取费用。

苏格拉底对此分别做出了驳斥:

  •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并不研究自然,并且信仰自然的神来反驳无神论者。
  • 苏格拉底并不索取钱财,或者只收取很少的费用。
  •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起诉,是因为“没有比他更指智慧的人”,这驱使他去询问其他智者,并使他们难堪。他最终意识到,无知者最智慧。
  • 学着苏格拉底去审查别人的青年,被认为是被苏格拉底毒害。

苏格拉底接着直接与梅雷多面怼;然后苏格拉底谈论了对死亡的看法——因为神派他来坚守岗位,所以他不能退缩。接着他谈到雅典人的服从优先级,认为首先要服从神的旨意而非人。

苏格拉底不愿意为了脱罪而利用陪审团的漏洞——叫上女人小孩哀求法官。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的量刑请求

陪审团以微弱差距判处苏格拉底有罪。柏拉图并未指明具体票数,但依据苏格拉底后续言论,如果再有三十票他便可无罪释放,这暗示在五百人的陪审团中,有280人投票有罪,220人投票无罪,两者差异大约为12%。在此案件中,如果苏格拉底被判有罪,面临他的可能是死刑。古雅典法律要求审判者和被告各自拟定关于所诉罪行的量刑。

苏格拉底注意到有罪和无罪双方票数接近,因此以黑色幽默态度表示迈雷托士也将被罚款,因为他未取得五分之一的票数优势——雅典法律要求原告至少需要取得五分之一以上的法官票数优势,否则将被处以重罚,以此减少轻率的诉讼。

接着,苏格拉底讥讽道,自己应受的不是惩罚,而是奖赏。他表示自己应当被邀请至普吕坦内安就餐,享受与奥林匹克运动员、杰出公民、对雅典贡献卓著者同等的待遇。

最后,在庭审法官无视上述在普吕坦内安就餐的建议后,苏格拉底考察了两项可能的惩罚:拘役和流放。他表示即便自己被放逐至异国他乡,也不会停止向他人谈话,不会缄默生活。因为他认为缄默有违神的意志,他必须讨论道德和其它问题,因为“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他不愿意支付罚款,即使他的学生柏拉图、克利同、克利透布洛士、阿普漏兜洛士提议交付30明那(3000德拉克马)罚款,并可为他筹集这个款项。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的最后致辞

法官们投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柏拉图未在《申辩篇》记录具体票数,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录,有280票主张判处苏格拉底死刑,220票主张金钱罚款(2.42)。此外,苏格拉底在辩护和量刑请求时发表的讽刺性言论可能也影响了法官们的裁决。

苏格拉底向投票判他死刑的陪审员说,在自己死后,他们也将遭受惩罚,会遭到苏格拉底追随者的强烈批评。他预言道,在他死后,青年将会取代他成为社会牛虻,以比他更烦人的行动刺激雅典公民遵循道德。苏格拉底也借此表示,真正的解决办法不是禁止像他这样的社会发声者,而是在本性上尽量成为一个好人。

而对于那些投票赦免他的陪审员,苏格拉底为他们提供鼓励:他表示超自然之神代蒙并未介入自己的受审,这表明庭审结果合乎正途。也即,代蒙借此向苏格拉底表明,死亡或许是一件好事:要么死亡是全空,死者摆脱一切忧愁烦恼;要么死亡是通向另一世界的入口,死者走向更高的存在,与英雄前辈如赫西俄德、荷马、奥德修斯同住。

最后,苏格拉底向陪审团表示,自己无论是对三位原告还是对陪审员都无怨恨。但只想托付他们一事,他期望众人可在他死后代替照顾他的三个儿子,指正他们视物质优于德性的行为,责备他们如同苏格拉底责备雅典众人,只有这样才是公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