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十卷,每一卷都探讨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

  1. 第一卷:讨论了正义的本质,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揭示了正义不是简单的“强者的利益”,而是更深层次的德行。

  2. 第二卷:继续探讨正义,提出了“猪的城邦”概念,讨论了城邦的起源和守卫者的教育问题。

  3. 第三卷:讨论了护卫者的教育,包括音乐和体操,以及对故事内容和形式的规定。

  4. 第四卷:讨论了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以及理性、意志和欲望在心灵中的作用。

  5. 第五卷:讨论了妇女和儿童的公有,以及哲人王的概念,即哲学家成为统治者的可能性。

  6. 第六卷:探讨了哲学家的特质,以及他们如何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7. 第七卷:著名的“洞穴之喻”,讨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哲学家的角色。

  8. 第八卷:讨论了不同政体的类型,包括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缺陷。

  9. 第九卷:探讨了欲望的本质和种类,以及专制型人格的形成路径和特点。

  10. 第十卷:讨论了诗人在理想国中的角色,以及理想国对艺术和模仿的看法。

每一卷都对理想国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正义、教育、政体到艺术和哲学,展现了柏拉图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构想。

第七卷-教育

第七卷介绍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实在教育,或可以称作“本质教育”。

教育与真理

  • 苏格拉底假设有一群住在洞穴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阴影,自然会觉得阴影就是世界的全部。
  • 有人挣脱了束缚,看到了火光,那么他会痛苦,转而奔向自己的世界;如果看到了洞穴外的太阳,那么他也不认为这是真实。
  • 所以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先看阴影,再看倒影,再看夜空,再看太阳。最终从观察事物的映射转而直接观察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认为太阳是真理。

苏格拉底用上面的比喻得出结论:接受真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过教育的人能看到真理。

哲学家的培养

  • 如果出洞穴的人回到洞穴,一定会因为“眼睛受不了黑暗”而在与人辩论阴影是不是真理的过程中败下阵来。那么人们更不会想着去往洞穴外,甚至杀掉那个知晓真理的人。
  • 辨别阴影和阳光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视线的方向却决定了善还是恶。极坏的人若是扭转了视线,也能变成极好的人。

苏格拉底继而得出另一个结论:知识是心灵的本能,而扭转人类的视线才是教育的作用。

哲学家的责任

  • 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不能治理国家的。知识分子也是不能治理国家的。所以需要哲学家治理国家。
  • 哲学家为何要参与政治工作?因为他们是政府培养的。

4种接近真理的科目

音乐,体操和手工艺都不足以提供接近真理的工具。

  • 数学:其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判断;
  • 几何:其研究永恒不朽的事物,将灵魂引向真理;
  • 天文:其研究日月星辰中的真理;
  • 辩证:其注意用自己的理性去论证。

    但辩证往往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辩证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个体信念的重塑。在激烈的辩证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所坚持的信念总是被其他理念影响,那么原本他遵从的原则和观念就会失去约束力。在他重新发现真理前,他都不会再以守法者的身份生活而变成了违法者。某种意义上辩证就制造了矛盾,但这又是辩证的自然结果。因此,我们应当对参与辩证的人加以限制:必须是具有适度和坚定品格的人才能参加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