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

从时间线上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古希腊罗马哲学
    • 前苏格拉底时期:赫拉克利特
    • 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
    • 柏拉图时期: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
  • 近代西欧哲学
    • 文艺复兴时期
    • 近代哲学:笛卡尔,洛克,休谟
    • 法兰西启蒙主义:卢梭
    •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

引子:哲学是什么

认识你自己

德尔菲神谕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因此走上了哲学探索之路。

苏格拉底寻找最智慧的人,但他遇到的人却自以为是,苏格拉底明白,所以智慧,即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也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

爱智慧

哲学起源于惊奇,将爱智慧作为一种态度。作为一种普遍的科学,它提出并思考边缘性的问题。

哲学与实在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智者和哲学家

智者:自以为自己智慧的人,教授修辞,文法,诡辩的人;就像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和柏拉图的想法是相违背的。

哲学家:寻找智慧的人。

哲学家是谁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阐述为什么他被诬陷——他的行为招惹了智者。

哲学目的是追求真理和美德,而不是像智者将哲学变为辩论的技巧。

哲学家的天职

哲学家和城邦就像牛虻和大马,哲学家将智慧引入城邦,唤醒城邦,即便面临死亡也不惧怕。

另一个比喻是国家之船:船是国家,航海术是统治国家的技艺,哲学家就是船上的“唠叨鬼、看星迷或大废物”,政治家在抢夺船的航行权。

通过“国家之船”的隐喻,柏拉图表达了他对理想统治者的期望,即统治者应当是具有哲学智慧和道德德性的哲人王,而不是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政客。

柏拉图《理想国》

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正义就是这三部分在个体灵魂中各司其职、和谐相处的状态。

什么是真实?

柏拉图区分了两个世界: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可感世界是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的物质世界,而理念世界则是超越的、永恒的、不变的真实世界,包含了一切真正的、普遍的理念(Forms)。

“囚徒洞穴”比喻中,洞穴内的世界代表了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则象征了理念世界。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到影子,这些影子是物质世界中事物的不完美复制,而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则是理念的完美原型。

哲学家的教育责任

“囚徒洞穴”比喻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囚徒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变,是通过教育和启蒙实现的。这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教育的重视相一致,他认为教育是引导人们认识理念、实现灵魂转向的关键。

“灵魂本身有视力,但不能正确把握方向,因而需要努力使其转向”。“学习即回忆”。

心灵与世界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我思故我在

第一步沉思:普遍的怀疑

笛卡尔希望用理性的推理取代神学的信仰,所以他要怀疑一切值得怀疑的事物。不同于皮浪的怀疑主义,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方法和态度,只是为了扫除未被理性之光照耀的地方。总的来说,笛卡尔是为了找到不可以被怀疑的东西(我思故我在)而怀疑。

  • 错觉论证:感官是可以怀疑的
  • 疯子论证:身体是可以怀疑的(缸中之脑)
  • 睡梦论证:外部世界是可以怀疑的(庄子梦蝶)
  • 终极怀疑:形式科学是可以怀疑的(骗人的恶魔)

    第二步沉思:什么是不被怀疑的

    只有我自己是不被怀疑的,因为怀疑的时候,我就是存在的。即便所有都是恶魔骗我的,那么我的存在也是他骗的基础。

每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存在这个命题就是成立的。

我思故我在是一个三段式的推理吗?

如果说大前提是思维的东西必然存在,那么小前提就是我思想,结论是我存在。如果这是一个三段式的推理,那么就可以扩展到其他人——别人在思考,别人就存在;我昨天在思考,我昨天就存在。

然而事实是,我思维,我存在是一个自明的事实,并不是推理得到的事情。是不能扩展到其他人和其他时间的。

我思维了多长时间,我就存在了多少时间,我只能确认当下瞬时的我的存在。

我是什么

我思故我在,而不能确定别人的存在,那我是什么?

  • 我是动物吗?我不能确定。
  • 我是灵魂吗?我不能确定。
  • 我是一个思维的实体。什么是思维呢,就是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想象,感觉。

明明推翻了感官,为什么说思维还是包括了感觉呢?这是因为Feelings的感觉虽然可能是虚幻的,但是Feel本身这个感觉行为是真实存在的。

笛卡尔发掘了人的理性之光——自我意识。在这个近代哲学的时间段,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理智主义

笛卡尔用蜡块论证了人的知识来源于理智,且人认识心灵比认识物体更容易。

一个蜡块:

  • 感官上,获得颜色形状等属性,但是可以变化;
  • 想象上,千变万化;
  • 理智上,得出蜡的概念——一个广延的物体。

感官上的知识是模糊片面的,可以怀疑的,带有偶然性的;但是理性的知识是确定的,本质的,不可怀疑的,尽管可能会出错。

心灵的第一知

心灵使我认识了事物的本性,作为一个心灵实体,我必然更容易认识心灵。

上帝论证和外部世界论证

笛卡尔通过不严谨的证明论证了上帝的存在,随后在“我思故我在”和上帝的基础上,论证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 我对外部世界有着清楚的观念;
  • 我是被动接受这些观念的;
  • 看来是从外部传入的观念;
  • 上帝不可能骗我,那么至少这些观念得通过外部媒介传达;
  • 外部世界存在。

实体二元论

  • 心灵实体:不可分,可思维
  • 广延实体:可分,遵循物理定律

除了实体二元论,还有属性二元论:

  • 物理属性:水
  • 心灵属性:生命之源

相对的,还有一元论:

  • 物理主义:东西都是物理的。
  • 心灵主义:东西都是心灵的。
  • 中性主义:物理和心灵都是派生的。

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是:玛丽的房间——玛丽从小生活在黑白的房间,但她是出色的神经学家,知道所有颜色的知识,那么当她进入五彩的世界时,她是否获得新的知识?

如果你是物理主义者,那么你必须认为玛丽不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因为所有的物理知识她都具备;然而玛丽应当具有个人个性化的感受,即qualia。

笛卡尔的二元论的主要困难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如何结合为人的自然?笛卡尔的机械身体观认为,精神操纵机械的肉体;即便无精神,肉体仍有运动的机能,却靠着本能运动,这就是僵尸思想实验。

人格同一性

洛克《人类理解论》

人格同一性

人(human)的同一性在于身体,即实体的同一性。而人格(person)的同一性在于意识。这说明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人格。

人格连续性

那么身体和意识如何保持同一,洛克认为这基于身体和意识的连续性。身体的连续性是意识连续性的基础,也就是说讨论我之为我只需要讨论意识的连续性。如果一个人可以回忆起十年前的他,那么他就是同一个人。如果她有人格分裂症,那么她就是两个人(person)。

这里的回忆指的是自我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记忆;简单地复述别人的记忆并不代表你之为他。

身体的连续性是意识连续性的基础,这是因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我还是我;但是失去大脑,意识失去了依赖的基础,那么我就不是我了。

意识或者说记忆的连续性,与灵魂的连续性无关。灵魂实体改变,人格可能不变(因为意识由新的灵魂继承);灵魂实体不变,人格可能改变。

但“夺舍”所代表的灵魂改变可能会意味着人格改变——缺失了人的自我关怀,缺失了对记忆的自我代入,记忆不再是记忆,人格不再同一。

记忆理论

对洛克的理论的解读中,记忆理论比较流行。但其中存在几点值得抨击的地方:

  • 记忆的丧失;
  • 记忆的重构;
  • 记忆的植入。

Reid的思想实验是:一个军官分为ABC三个阶段,B记得起A,C记得起B,但是C记不起A,那么A和C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人格的法律意义

人格而非人才是奖赏和惩罚的承担者。不过对于上述讨论的情况,比如失忆的杀手,尽管他换了一个人格,但是法律加刑于他是合理的。(尽管对于人格不合理,但是对于刑罚的警示性是合理的)。

以下是几种情况:

  • 有记忆,是否负责?
    • 对于很特殊的情况,如精神控制或未成年人(无判断能力),需要额外讨论,这是当今精神病和未成年人法的由来。所以人格同一但不一定承担责任。
  • 无记忆,是否不负责?
    • 如醉酒,刻意遗忘的情况,同上述讨论,虽然人格不同一,但是需要承担责任。
  • 对于上述情况,会有隐瞒责任的怀疑。但是这种情况下,法律会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对于精神病人的鉴定,对于未成年人的判断,对梦游者的鉴定,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管。

心理连续理论

为了修正记忆理论的缺陷,提出了心理连续理论。比如说Reid的思想实验,可以认为是间接的联系。但仍然有缺陷:

  • 远程传送的思想实验:传送后的人保持心理的连续性,但是连身体的连续性都不再保持了,这时候还能保持同一性吗?这说明心理连续理论仅仅是必要条件;
  • 尽管如此,尽管原来的我被销毁了,但是我仍然幸存。

知识和真理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传统——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休谟是经验主义的代表。

知识和真理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从哪里来?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经验是重要来源。休谟需要表达理性的限度,反对形而上学的东西。

休谟之叉

休谟将知识分为两个部分:

  • 关系的知识:关系的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比如“1+1=2”这种关系;
  • 事实的知识:事实的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这种事实。这种知识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

我们的自然科学,就是事实的知识,通过有限的事实推理未来的事情,这是因果关系;而形式科学,就是关系的知识,他们不包含因果关系,因为形式科学中所有定义的规定内涵全部科学的内容。

显然,我们的推理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推理是基于有限的事实,而我们的事实是有限的。理论上,我们只能够做统计上的相关性分析,而不能指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我们所作的事情就是归纳,而不是演绎。我们的推理是基于经验的,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归纳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未来的事情和过去的事情是相似的,这就是齐一性原则。

然而齐一性显然是错误的,比如罗素的火鸡。然而事实上,齐一性就是我们的信念。休谟并不挑战归纳,不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休谟动摇了形而上学,动摇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我们发现的规律不过是心灵本能主观的强加,而非客观实在。休谟的经验论的难题是:客观、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如果不可能,那么(梅亚苏认为)可以构造一个无科学无规律的世界。

康德调和了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康德通过感性直观了解决归纳的问题,这里不赘述。

必然和自由

到底是自由意志还是因果链条决定了我的行为?自由意志在神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可以将人类的罪恶甩锅到人类自己身上。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

  • 强决定论;
  • 自由意志主义;
  • 调和主义/相容论。

自由意志主义

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人类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临的问题:

  1. 自由意志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他不是由其他的原因导致的。
  2. 神学背景下,自由意志是被赋予的吗?
  3. 如果自由意志不是被决定的,那么他是任意的吗?

科学的研究会驳斥自由意志主义:如libet实验,准备电位会在做出决定前发生。

强决定论

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但给定初始状态就可以决定最终状态。

我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决定论不要求预测的存在,预测是一种未来的行为,与过去如何并不构成证明的关系。

强决定论的困境:道德责任何以何能?

调和主义

休谟的观点代表了调和主义。

对于休谟而言,自由不是代表消极自由(不被强迫或阻止),而是积极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在休谟看来,自由的反面是强迫,必然的反面是偶然,有自由的地方就有强迫,有必然的地方就有偶然。自由的对立面不是必然,因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可以相存。

休谟消解了自由意志背后形而上学的东西,所以自由就是自由本身,不必追究何以自由。这样休谟进入到了非常具体的问题——人到底是否是自由的?

人的自由不再和道德责任相悖,而是道德的要素,我们的行为是自愿的,那么我们就得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自由主义者,惩罚是报应;对于调和主义者,惩罚是为了改造行为。

相容论的困难:

  • 自由的定义是否充分?(自由=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我们的行为有可能是被操控的。

法兰克福为了包容这一问题,提出了层级相容论——只有二阶意愿的自由才是自由。

  • 追求毒瘾的人
  • 想摆脱毒瘾的人
  • 乐意追求毒瘾的人

二阶意愿就是意识到欲望的欲望,有毒瘾欲望的人可以有摆脱毒瘾的欲望,所以只有第三种人是自由的。

自然与社会

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为了理解社会是如何形成了,必须讨论社会状态前的自然状态。

三位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 哲学家 | 自然状态 | 社会状态 | 备注 | 困难 | 主义 |
| —- | —- | —- | —- | —- | —- |
| 霍布斯 | 人是凶猛的,好斗,没有善的观念,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 | 自愿放弃自由,让渡给强权社会,转让所有的权利和伟大的利维坦的产生 | 自然将人类放在可怕的战争状态中,同时又给人类提供了逃脱这种状态的可能性就是人们除了欲望还具有理性 | 人们枕戈以待,谁也不能指望有完美的自我保存 | 专制 |
| 洛克 | 完美的自然状态,按照自然法处理自己的行动和财产,自然状态是自然法下的状态,战争状态是特例 | 为了避免战争状态,维持自己的自由,人们组成社会,人们缔结契约、建立政府的时候并没有转让他们所有的权利,只转让下面两种权利:承担自然法执行人的权利和要求罪犯赔偿损害的权利 |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们完满的平等的理想的幸福状态 | 保护私有财产是人们欲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契约的根本原因 | 自由主义 |
| 卢梭 | 体质强健,较少疾病,无需衣物,有怜悯心和自爱心,无财产和所属物,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平等的状态 | 建立于契约之上,有利于那些受制度之益的人发明的,社会契约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制,而是主观服从 |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友好的状态,是人类的真正青春,是人世真正的黄金时代 | 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差距拉大,人们虽然需要“国家”的协调 | 共和主义,人民主权思想 |

自测

  1. 笛卡尔的主要著作和思想
    • 《第一哲学沉思录》:我思故我在,理智主义,实体二元论,上帝和外部世界论证;
  2. 柏拉图的主要著作和思想;
    • 《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哲学家是谁,哲学家的天职,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教育的重要性;
  3. 休谟的主要著作和思想;
    • 《人类理智研究》:休谟之叉,调和主义;
  4. 洛克的主要著作和思想;
    • 《人类理解论》:人格同一性,人格连续性,记忆理论;
  5. 卢梭的主要著作和思想;
    •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6. 笛卡尔如何论证我思故我在?
    • 错觉论证,疯子论证,睡梦论证,终极怀疑;
  7. 洛克的记忆理论的困难是什么?
  8. 休谟的知识和真理的困难是什么?
  9.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困难是什么?
  10. 三位哲学家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区别是什么?
  11. 你对课上的感悟最深的论述
  12. 人和动物的区别

标粗为原题。基本只考前五题的形式。